您的位置: 主页 > 迷失单职业 > 阳光城换帅 大冲刺还是大冒险?

题图:阳光控股有限公司兼阳光城集团董事局主席林腾蛟

题图:阳光控股有限公司兼阳光城集团董事局主席林腾蛟

  总裁更迭背后,是阳光城的战略转向,以及公司老板的焦虑与野心。阳光城希望用五年时间把自己从行业第26变成行业前五,重现碧桂园的跃进之路

  董文艳 |文 

  11月16日,阳光城(000671.SZ)总裁张海民离职。

  张海民第一次意识到老板对自己不满意是2016年底,他让林腾蛟定年度销售目标的时候。

  每到年底,从董事长林腾蛟那里得到次年的销售目标是阳光城最重要的议程之一。此前两年,张海民得到的都是一个相对模糊的答案。这让他有充分的空间和主动权,让他感到安心。

  但是去年底,情形变了。张海民发觉,林腾蛟变得“有点儿膨胀”,他开始对阳光城的销售规模狮子大开口——要求总裁张海民尽快把这家企业带进行业前十名。

  林腾蛟今年49岁,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人,是阳光控股有限公司兼阳光城集团董事局主席。作为阳光城的母公司,阳光控股在2017年《财富》500强中排名第459位。

  “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张海民对《财经》记者说。2016年,阳光城完成销售额487.2亿元,位列全行业第26位,离第10名有逾600亿元的差距。

  五年内跃居行业前五?

  林腾蛟的要求并非没有底气。销售额与货值相关,年报显示,截止2016年底,阳光城总土储规模达1700万平方米,储备货值超3000亿元。

  不过,行业十强的门槛也在水涨船高。2016年,房企销售额TOP10的基准线是1100亿元,今年只会更多,预计在1500亿元左右。而2017年前十月,阳光城的销售成绩单只有669.1亿元。

  差距明显。老板急了,但总裁以为还可以循序渐进。张海民估计,在近两年大手笔并购动作下,2018年阳光城销售额过千亿元,悬念不大。

  但他低估了林腾蛟的焦虑。2017年中,林腾蛟请来朱荣斌、吴建斌,朱荣斌任执行董事长,统筹所有业务,吴建斌任执行副总裁,分管财务。

  两位都是碧桂园(02007.HK)前高管,他们的到来,不仅加速了阳光城的内部战略路线冲突,也让阳光城将变成“小碧桂园”的说法开始在内部流传。

  对标碧桂园的理由很简单。碧桂园的销售规模已是行业第一,更重要的是,它曾在自己476亿元销售额的当口,一年内跃升到了千亿元以上。

  这让林腾蛟很有代入感。同样的是400多亿元体量,同样的“双斌”高管组合,阳光城希望像碧桂园一样,快速逆袭。

  在地产界,企业规模意味着市场话语权,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话语权。对于更多依赖民间融资的闽商来说,规模越大,融资条件越好,才可能形成良性循环,这是从中型做大的根本。

  “双斌”到来以后,张海民发现自己被架空了。他停下了持续两年的并购动作,并于11月离职,朱荣斌兼任总裁。自此,阳光城正式进入碧桂园模仿期。

  “双斌”提出的口号是,未来三年,阳光城全口径统计下的保底销售安排是1500亿元、2500亿元与3500亿元。到2022年,公司销售规模、利润率进入行业前五强。这将是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同时也蕴含着极强的风险。

  并购的代价

  对张海民来说,这一切来得有点儿猝不及防。

  2015年1月,张海民当上阳光城总裁。从那时开始,阳光城逐渐被贴上并购标签。

  这家公司花重金在土地拓展上。今年前十月已耗费616.1亿元拿地,拿地金额占当期销售额比例高达92%。在拿地方式上,它是将并购路线走得最彻底的一家,尺度远超“并购王”融创中国(01918.HK)。

  融创是一家从2014年以来在并购市场上越挫越勇的龙头企业,掌舵者孙宏斌亲自商谈并购大案,并购方遍及绿城中国(03900.HK)、佳兆业(01638.HK)、雨润、乐视网(300104.SZ)等。

  年报显示,2016年,阳光城新增计容建面977.8万平方米,其中85.5%来自并购。这一比例超过了融创去年并购项目在总拓展项目中的比例68%。

  2017年之前,放眼望去,活跃在整个房地产并购市场的房企几乎只有六家:融创中国、阳光城、万科A(000002.SZ)、碧桂园、中国恒大(03333.HK)、旭辉集团(00884.HK)。其中,除了碧桂园与恒大执着于进攻三四线城市,其他企业都希望在一二线城市分一杯羹。

  并购的战争已经打响,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队列中来。《财经》记者从多位地产猎头处了解到,开发商们专注于寻找有项目并购经验的投资拓展型人才。今年以来,这一类型的人才比其他所有业务部门人员都要更吃香,他们的薪酬也在成倍增长。

  “要问今年地产界什么人才最贵?毫无疑问是投资拓展部,玩得了并购,拿得了项目才是王道。”一位中型房企投资部人士说。

  张海民刚当上总裁时,董事会下达的企业规模诉求还没有今天这么高,他被要求在2020年把销售额做到1000亿元。在那之后,他从投资入手,在一二线城市展开并购。去年,阳光城靠并购新进入了8个城市。

  在一段时间里,并购被认为是企业扩大规模的利器。对开发商来说,并购地产项目往往比去公开土地市场拿地更节省成本。张海民告诉《财经》记者,他算过一笔账,如果阳光城要在一年里迅猛增加1000亿元土地储备,用招拍挂的方式拿地,至少要投入500亿元土地金,但如果是并购,花三分之一的钱就可以了。

  “我为什么做并购,不是因为没有钱,是因为阳光城没有那么多的钱。”张海民说,为了支撑并购,阳光城曾经收购过两个资金管理平台。过去两年里,张海民左手拿钱,右手并购,这让阳光城一直处于“人找钱,钱找地,地找人”的拓展节奏里。

  到2017年中,林腾蛟渐渐发觉,这种模式出了问题。或者说,它还远远不够好。

  计划没有变化快。阳光城的千亿元销售目标早已提前,而当同行大多在今年才开始热衷并购,提前行动了两年的阳光城,却不得不开始面对并购的代价。

  这是林腾蛟最大的不满所在,它直接导致了阳光城的高层替换与战略转向,尽管这是林腾蛟自己应允了阳光城的大举并购。

  并购的代价主要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公司规模增速受限,二是利润兑现不足。

  在规模上,阳光城曾有过快速增长期。这家公司曾在三年内从23亿元突破到220亿元,那是张海民的前任陈凯的时代。但当市场进入相对平和期,这种翻倍式规模增长的故事已经难以复制。

  从规模诉求出发去并购,最终也可能导致时间成本更高,增加的土地储备短时间内无法转换为项目销售。毕竟,并购而来的项目常常有历史遗留问题,并非拿下就可开工。

Copyright © 单职业私服 http://www.780a.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