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1件阿富汗珍宝 成博奏出文明的回响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张骞在大夏见到蜀布与邛竹杖
羚羊手镯
象牙饰板
提起阿富汗,你首先会想到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还是那里曾经“烽火连三月”?对这个邻国,很多人可能对其战争遭遇耳熟能详,而对其文化一知半解,有点像是“熟悉的陌生人”。
2月1日,《文明的回响:来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宝》展将亮相成都博物馆,参展的231件(套)阿富汗国宝,此前已在全世界巡展了10年。上百枚金片锤砧而成的黄金王冠、绿松石红宝石与黄金相互勾连而成的项链、希腊女神阿芙洛狄忒的饰片、双目圆睁的玻璃海豚、风姿绰约的印度女神象牙饰板……大量的珍宝,将给我们生动地讲述阿富汗跌宕起伏的历史,以及神秘灿烂的文化。
金光灿烂的大展
2017年3月,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得知阿富汗珍宝即将来中国展出的消息后,成都博物馆馆长李明斌就非常期待。后来,亲眼目睹这个展览展出的文物特别精彩,也了解到背后的历史文化非常厚重,他当即决定:“即使困难重重,也要把这个展览搬到成都。”
接到这个任务,成博文物资料中心负责人杜康直言,“比较突然,让人激动。”作为《文明的回响:来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宝》展的策展人,他的团队从8月开始构思,9月着手筹备,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2018年1月24日,展厅施工接近收尾,静候阿富汗国宝驾到。
问及展览的看点,杜康赞不绝口:“首先是文物本身非常精美,金光灿烂、流光溢彩;同时,数量庞大,琳琅满目;此外,文物的颜值非常高,不少金器都是阿富汗贵族的时尚单品,非常耐看。我想,观众至少要看两遍才能看过瘾。”
上百枚金片锤砧而成的黄金王冠,绿松石红宝石与黄金相互勾连而成的项链,两耳生风的羚羊装饰的手镯……金器占据展品总数的大半,给人以“亮瞎眼”的视觉震撼。
尽管文物好看,但要了解背后的历史却有些难度。作为与我国边界线最短的邻国,阿富汗在国人的心中,貌似是“熟悉的陌生人”。
有着4000年文明史的阿富汗,经过一个又一个鼎盛的王朝,遗存的惊世宝藏被媒体誉为“堪比古埃及图坦卡蒙法老墓”。
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中心,北边是中亚,南边是印度,东边是中国,西边是波斯,四方文化汇集之地,堪称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在草原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和汉文明、印度文明的碰撞中,沉淀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尽管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有近百年历史,曾坐拥大约10万件藏品,令人惋惜的是,绝大多数馆藏文物在战乱中被劫掠、毁坏乃至消失殆尽。其中幸存的231件(套)珍宝,近10年来未曾归国,不得不以巡展的方式在国外“流浪”。
敦煌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穿越千年的回响
这批展品来自阿富汗的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蒂拉丘地、贝格拉姆四大考古遗址,是阿富汗千年历史文明的典型代表,跨越了青铜时代、大夏王国、月氏时期、贵霜帝国等重要历史时期。不仅如此,本次展览也是丝绸之路系列文明的又一重磅大展。
带有长胡子牛装饰的金碗、上百枚金片锤砧而成的黄金王冠、希腊女神阿芙洛狄忒的饰片、双目圆睁的玻璃海豚、风姿绰约的印度女神象牙饰板……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考古宝藏之一。
它们或流光溢彩,或巧夺天工,或琳琅满目,或意蕴深厚,不但让人叹羡华丽精致的匠心工艺,还让人领略到丰富多彩的异域风情,勾画出古代世界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
尽管这231件(套)阿富汗珍宝先后在意大利、美国、德国等11个国家与地区留下足迹,每一站文物数量及种类一致,展览主题、策展思路却大相径庭。
如在中国停留的3站中,首站故宫以“浴火重光”为主题,突出这批文物经过战火洗礼,经过很多考古、文博工作者精心的保护才能够面世,强调展览来之不易;在敦煌展出的主题则是“丝路秘宝”,突出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以及阿富汗重宝的神秘。
成博的策展主题是“文明的回想”,意在通过文物表达阿富汗与中国,特别是展出地四川,在历史、文化、经济上的联系。
如果您是敦煌大展的铁粉,或许还记得其中一幅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壁画。
彼时,汉朝国力日趋强盛,汉武帝计划消除匈奴贵族对北方的威胁。听说中亚地区有一支势力强大的游牧部族大月氏后,汉武帝计划与大月氏建立联合关系,公开征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人才。张骞挺身应募,毅然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踏上征程。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见到了蜀布与邛竹杖,他向当地人打听蜀布的由来,意外得知这些商品产自中国南方,由此断定中国西南有一条通往域外的古道。
当时,丝绸之路已经沟通着西汉王朝与西域诸国,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还有一条从成都起步,通往印度、阿富汗乃至地中海沿岸的古道。
“展览的导言,讲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让四川观众备感亲切。2000多年前,四川先民已跋涉千山万水,穿越半个中国与阿富汗人进行贸易往来;而今,阿富汗的文物千里迢迢来到成都,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这也是成都站的策展创新之处,凸显了中国与阿富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以及成都与阿富汗在文化上的响应。”杜康说。
金杯
距今四千年的金杯
1966年,阿富汗巴格兰省法罗尔村农民在村子附近翻土肥田时,意外挖出一些金银器物。村民为均分这些金银器物去换钱,把这些珍贵的文物切割开来。
当地政府工作人员闻讯赶来,在村子里收缴文物,一共收回了10多件金质和银质容器,收藏在博物馆里,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残破不全的金杯。